尾犯·甲辰中秋
吴文英〔宋代〕
绀海掣微云,金井暮凉,梧韵风急。何处楼高,想清光先得。江汜冷、冰绡乍洗,素娥堪,菱花再拭。影留人去,忍向夜深,帘户照陈迹。
竹房苔径小,对日暮、数尽烟碧。露蓼香泾,记年时相识。二十五、声声秋点,梦不认、屏山路窄。醉魂幽扬,满地桂阴无人惜。
注释
⑴尾犯:词牌名。《词谱》:“词见《乐章集》,‘夜雨滴空阶’词,注:正宫,‘晴烟暮暮’词,注:林钟商。”
秦观词名“碧芙蓉”。双调,九十四字为正格。吴词下片第二句添一字,为九十五字变格。上片十句下片八句,各四仄韵。
⑵急:一本作“息”。
⑶汜:一本作“妃”。
⑷忺:一本作“欢”。
⑸泾:一本作“轻”。
鉴赏
“绀海”三句,状中秋节的天气。言傍晚时分,天青色的空中飘飞着几朵白云,很快天色转暗,夜暮中飒飒秋风吹落下井边的桐叶。此所谓“一叶落而知秋至”也。“何处”两句,想象语。此处是说:时在中秋,不知道哪一处楼阁造得最高,能最先被圆月的亮光照到?“江汜冷” 三句,写月光。“汜”,即泛;“悰”,快乐也。此言月光照耀得江水像刚清洗过的绡帛一样泛出阵阵冷意,月中嫦娥在中秋佳节也倍觉高兴,将那圆月一再拭拂,使它一尘不染,光照寰宇。“影留”三句,承上启下,转入己的伤别离。此言天上月儿圆,而地上却人分离。惟剩下室中的遗迹尚在。所以圆月虽明亮,可是词人却不愿看到这深夜的明月光从帘隙中透射进来,以免使他看到室
创作背景
此词作于公元1244年中秋。甲辰年即公元1244年(南宋理宗淳祐四年),根据夏承焘《吴梦窗系年》,当时词人四十五岁,尚在苏州。甲辰年是苏姬离去之年,苏姬去后五月为中秋,故有“影留人去”之语。
简析
词的上片重在描述中秋圆月的景象,圆月虽明亮,词人却不愿看到这明月光从帘隙中透射进来,以免使他看到室中离人的遗物更添悲伤;下片重在抒写词人自己的孤独感,醉意熏熏,孑然一人。全词通过月圆反衬词人与爱姬的生离死别之悲愁,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,能引起人的广泛共鸣。
吴文英
吴文英(约1200~1260),字君特,号梦窗,晚年又号觉翁,四明(今浙江宁波)人。原出翁姓,后出嗣吴氏。与贾似道友善。有《梦窗词集》一部,存词三百四十余首,分四卷本与一卷本。其词作数量丰沃,风格雅致,多酬答、伤时与忆悼之作,号“词中李商隐”。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。 377篇诗文 1560条名句
山亭柳·赠歌者
晏殊〔宋代〕
家住西秦。赌博艺随身。花柳上、斗尖新。偶学念奴声调,有时高遏行云。蜀锦缠头无数,不负辛勤。
数年来往咸京道,残杯冷炙漫消魂。衷肠事、托何人。若有知音见采,不辞遍唱阳春。一曲当筵落泪,重掩罗巾。
青玉案·凌波不过横塘路
贺铸〔宋代〕
凌波不过横塘路,但目送、芳尘去。锦瑟华年谁与度?月桥花院,琐窗朱户,只有春知处。(花院 一作:花榭)
飞云冉冉蘅皋暮,彩笔新题断肠句。试问闲情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。(飞云 一作:碧云;闲情 一作:闲愁)
行香子·秋与
苏轼〔宋代〕
昨夜霜风,先入梧桐。浑无处、回避衰容。问公何事,不语书空。但一回醉,一回病,一回慵。
朝来庭下,光阴如箭,似无言、有意伤侬。都将万事,付与千钟。任酒花白,眼花乱,烛花红。(朝来 一作:秋来;光阴如箭 一作:飞英如霰)